YE CHANG NEWS
当前位置:随州KTV招聘网 > 随州热点资讯 > 随州励志/美文 >  长江文艺出版社历来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及普及近年来

长江文艺出版社历来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及普及近年来

2022-06-21 09:23:54 发布 浏览 282 次

长江文艺出版社历来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及普及,近年来更在阐释传统经典、传承核心文化价值,建构文化认同的大纛下努力向中国古典文化的宝库掘进。他们欲推出《国学经典丛书》,殊为可喜。

怎么样推广这些传统文化经典呢?

古代经典和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及趣味本来有一定差距,如果再板起面孔、高高在上,只会让现代读者望而生畏。当然,经典也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一味将它鸡汤化、庸俗化、功利化,也会让它变味。最好的办法就是,既忠实于经典的原汁原味,又方便读者读懂经典,易于接受。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国学经典丛书》首先是以原典为主,尊重原典,呈现原典。同时又照顾现实需要,为现代读者阅读经典扫除障碍,对经典作必要的字词义的疏通。这些必要精到的疏通,给了现代读者一把打开经典大门的钥匙,开启了现代读者与古圣先贤神交的窗口。

放眼当下出版界,传统文化出版物鱼目混珠、泥沙俱下,诸多出版商打着传承古典文化的旗号,曲解经典,对现代读者尤其是广大青少年认知传承经典起了误导作用。有鉴于此,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的《国学经典丛书》特别注重版本的选取。这套丛书30个品种当中,大多数择取了当前国内已经出版过的优秀版本,是请相关领域的名家、专业人士重新梳理的。这些版本在尊重原典的前提下同时兼顾其普及性,希望读者能有一次轻松愉悦的古典之旅。

种种原因,这套丛书必然会有缺点和疏漏,祈望方家指正。

墙峻峰

元以曲名代,自明代起,元曲就与唐诗、宋词并称,被视为一个时代文学艺术成就的杰出代表。王国维先生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元曲是有元一代的文学典范。是一种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传统又推陈出新更具通俗性、雅俗共赏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

传统意义上所说的元曲,包括散曲和剧曲两部分,剧曲又有杂剧和南戏之别。从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来看,元曲中的杂剧高于散曲,就戏曲而论,杂剧的地位又高于南戏。但鉴于剧曲的篇幅过长且有相对完整性,这本《元曲三百首》只选入了散曲部分的篇目。

散曲之名始见于明初,元代称之为“乐府”或“今乐府”,后世又称之为“清曲”“词余”,属于诗歌的一种形式,是指与戏曲相对,不含科白、合乐清唱的曲子,相当于当今所说的“流行歌曲”。散曲的源头是北宋后期的民间小调,在流传的过程中也接纳了唐末、五代、两宋以来流行的不少旧曲——特别是词调和诸宫调,起先它只是一种在市井、山野间传唱的“小曲”,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北宋末年在京师汴梁就很流行,不但民众喜唱,士大夫也很感兴趣。金代后期已引起文人的广泛注意、得到加工提高,金末元初就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影响超过当时的诗和词。

明清两代散曲继续发展,作家作品数量均超过元代,而且著名文人写散曲仍然是常见现象,朱有燉、王九思、杨慎、黄峨(杨慎的夫人)、冯惟敏、李开先、唐寅、文征明、梁辰鱼、薛论道、冯梦龙、杨廷和、王磐、陈铎、沈谦、朱彝尊、厉鹗、徐大椿、蒋仕铨、吴锡麒、石韫玉、赵庆熺等均有散曲作品传世,然而其文坛地位则不如元散曲。明清散曲的光芒被传奇、长篇小说以及清代重新崛起的词所遮蔽。清末,散曲结束了自己的发展历程。

以体制言,散曲可分为小令与散套两种。小令亦称叶儿,指不成套的曲子,包含以单支曲子(寻常小令)、按同一曲牌同一格式重复填写的“重头”和把两支或三支不同曲子组合成新曲的“带过曲”三种形式。明代人创造的集曲(截取多支曲子之零句以组成新曲并重新命名的曲子)也属于小令。散套亦称大令,是指以两支以上(含两支)同一宫调(或宫调虽异但笛色相同)的曲子组成并一韵到底的成套曲子。按连套规则来划分,散套有北套、南套和南北合套等几种形式。北曲散套是由北曲连接而成的套曲,通常由若干支曲和尾声组成,不用尾声的较少;南曲散套是由南曲连接而成的套曲,通常由引子、若干正曲(亦称“过曲”)和尾声组成,但也有不用引子,没有尾声(用最后一支曲子代替尾声),只用重头的。南北合套是交错使用南曲、北曲连接而成的套曲,南北曲的交错形式有多种。联套须遵守联套规则,何曲在前,何曲续后,用韵等都有一定章法,而且散套和剧套、南套与北套还有不小的区别,不可随意为之。这里着重介绍元散曲的相关情况。

元代有散曲作品传世的作者共约220人,其中虽然也有像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乔吉、杜仁杰、张可久、景臣、沈和、王晔、范居中、刘时中、徐再思、钟嗣成等那样不屑仕进或沉抑下僚的文人,但也有许多著名文人或达官显贵,如刘秉忠、陈草庵、刘因、伯颜、不忽木、奥敦周卿、徐琰、魏初、王恽、杨果、商挺、卢挚、赵孟頫、虞集、姚襚、刘敏中、张养浩、胡祗遹、冯子振、刘致、萨都剌、贯云石、薛昂夫、孛罗御史等名公大臣均有散曲作品传世。元散曲传世作品绝大多数是北曲,南曲很少,其总数约4300多首(套),其中,小令3880多首,散套470多套。这一数量远不及唐诗、宋词。元代共有四种散曲选集流传至今,其中《阳春白雪》和《太平乐府》两部是杨朝英所编,现存元散曲作品的半数借杨氏二选得以保存。明清两代也有多人编辑过收录元散曲的集子,收录元散曲作品最全的是今人隋树森先生编辑、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的《全元散曲》(上、下)。1995年隋树森先生又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由他编辑的《全元散曲简编》,《简编》精选元散曲名篇,含小令1063首,套数110套,还增补了几首新发现而《全元散曲》未收的作品。

学界通常将元散曲的发展历程分为前后两期,但分界线小有差别,有的以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为界,有的则以元仁宗延祐(1314—1320)年间为界。前期散曲的创作中心是元大都,后期的创作中心在杭州。雅俗并包而又以俗为主是散曲的总体特点,就前后期散曲审美品格的差异而言,后期散曲雅化倾向比较明显,前期散曲“俗文学”的特色则更加鲜明。

元散曲从内容上看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题:一是反映民生疾苦,寄托了作者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如张养浩的[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二是寄托作者愤世嫉俗,向往隐逸的情怀。这类作品在散曲中占了很大的比重。这和有元一代实施的民族压迫和贬抑知识分子的大环境息息相关。三是写男女恋情和山水风月的作品。这类作品表情达意往往直白大胆,颇具民歌之风。总的来说,散曲大体上可归为豪犷、婉丽、诙谐三类。

任讷、卢前二先生合编的《元曲三百首》是影响最大的元曲选本,两人皆是曲学大师吴梅的入室弟子,后人所做的选本多以此为据。我们一这本《元曲三百首》当然也是站在前辈的肩膀上,多有借鉴。此书绝大部分篇目的评析由笔者本人执笔撰写,同时还有极少量的篇目,保留了长江文艺出版社曾出版过的《元曲鉴赏》中戴峰、胡丽娜的评析文章。此外何灏、胡煜二先生,也参与撰写了少量篇目。导言中关于散曲的介绍也多保留了郑传寅先生为《元曲鉴赏》一书所写的序文,不敢掠美,在此一并致谢。

您可能感兴趣

首页
发布
会员